望月怀远

      望月怀远

      诗人 张九龄朝代 唐代体裁 五律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望月怀远 作品评述

      【注解】:

      1、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爱月灭烛,露凉披衣,

      写尽无眠。

      【韵译】: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

      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

      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

      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评析】: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

      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

      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

      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

      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

      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引自"超纯斋诗词" 翻译、评析:刘建勋

      【简析】:

      从月亮在海上升起,勾起两地相思之苦,竟夕难眠,又觉得还是只有在睡梦中才能相见,描绘出了深深的怀远之情。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一无所有,只有满手的月光。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沈熙乾)

      望月怀远 作品出处

      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卷48_65

          别人正在查

        《望月怀远》张九龄 《陈某》UnJp 《奉和圣制幸晋阳宫》张九龄 《岁初巡属县,登高安南楼言怀》张九龄 《谢应芳》SWNa 《定之方中》诗经 《绍兴以后祀感生帝十六首》佚名 《大车》诗经 《登郡城南楼》张九龄 《车攻》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