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街鼓

      官街鼓

      诗人 李贺朝代 唐代体裁 七古

      官街鼓

      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催月出。
      汉城黄柳映新帘,柏陵飞燕埋香骨。
      捶碎千年日长白,孝武秦皇听不得。
      从君翠发芦花色,独共南山守中国。
      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绝。
      许史世家外亲贵,官锦千端买沉醉。
      铜驼酒熟烘明胶,古堤大柳烟中翠。
      桂开客花名郑袖,入洛闻香鼎门口。
      先将芍药献妆台,后解黄金大如斗。
      莫愁帘中许合欢,清弦五十为君弹。
      弹声咽春弄君骨,骨兴牵人马上鞍。
      两马八蹄踏兰苑,情如合竹谁能见。
      夜光玉枕栖凤凰,夹罗当门刺纯线。
      长翻蜀纸卷明君,转角含商破碧云。
      自从小靥来东道,曲里长眉少见人。
      相如冢上生秋柏,三秦谁是言情客?
      蛾鬟醉眼拜诸宗,为谒皇孙请曹植。

      官街鼓 作品评述

      蛾鬟:一作蛾眉。

      “官街鼓”又称“咚咚鼓”,是一种报时信号。唐制:左右金吾卫左右街使,掌分察六街徼巡。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三千挝,辨色而止。(见《新唐书·百官志》)

      这首诗题目是“官街鼓”,主旨却在惊痛时光的流逝。李贺把自己不具形的思想情感对象化、具体化,创造了“官街鼓”这样一个艺术形象。官街鼓是时间的象征,那贯串始终的鼓点,正象是时光永不留驻的脚步声。

      诗开始就描绘出一幅离奇的画面:宏观宇宙,日月跳丸,循环不已;画外传来咚咚不绝的鼓声。这样的描述,既夸张,又富于奇特的想象。一、二句描述鼓声,展示了日月不停运转的惊人图景;三、四句转入人间图景的描绘:宫墙内,春天的柳枝刚由枯转荣,吐出鹅黄的嫩芽,宫中却传出美人死去的消息。这样,官街鼓给读者的印象就十分惊心动魄了。它正是“月寒日暖煎人寿”的“飞光”的形象的体现。第五、六句用对比手法再写鼓声:千年人事灰飞烟灭,就象是被鼓点“磓碎”,而“日长白”──宇宙却永恒存在。可秦皇汉武再也听不到鼓声了,与永恒的时光比较,他们的生命多么短促可悲!这里专提“孝武(即汉武帝)秦皇”,是因为这两位皇帝都曾追求长生,然而他们未遂心愿,不免在鼓声中消灭。值得玩味的是,官街鼓乃唐制,本不关秦汉,“孝武秦皇”当然“听不得”,而诗中却把鼓声写得自古已有之,而且永不消逝,秦皇汉武一度听过,只是眼前不能再听。可见诗人的用心,并非在讴咏官街鼓本身,而是着眼于这个艺术形象所象征的事物──那永恒的时光、不停的逝川。七、八两句分咏人生和官街鼓,再一次对比:尽管你“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日趋衰老;然而官街鼓永远不老,只有它“独共南山守中国”。这两句因省略较多,曾引起纷歧的解说。但仔细玩味,它们是分咏两个对立面。“君”字乃泛指世人,可以包含“孝武秦皇”,却未必专指二帝。通过两次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人生有限与时间无限的矛盾之不可克服。诗写到这里,意思似乎已表达得淋漓尽致了。但诗人并没有就此搁笔,最后两句突发异想道:天上的神仙也不免一死,不死的只有官街鼓。它的鼓声与漏声相继不断万古长存。这里仍用对比,却不再用人生与鼓声比,而以神仙与鼓声比:天上神仙已死去几回而隆隆鼓声却始终如一,连世人希羡的神仙寿命与鼓声比较也是这样短促可悲,那么人生的短促就更不在话下了。这样,一篇之中凡三致意。最后神仙难逃一死的想象不但翻空出奇,而且闪烁着诗人对世界、对人生的深沉慨叹和真知灼见。

      《官街鼓》反复地、淋漓尽致地刻划和渲染生命有涯、时光无限的矛盾,有人认为意在批判神仙之说。这评价是很不够的。从李贺生平及其全部诗歌看,他慨叹人生短促、时光易逝,其中应含有“志士惜日短”的成份。他怀才不遇,眼看生命虚掷,不免对此特别敏感,特别痛心。此诗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色是,通过异常活跃的想象,把抽象的时间和报时的鼓点发生联想,巧妙地创造出“官街鼓”这样一个象征的艺术形象。赋无形以有形,化无声为有声,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感的形象,让读者通过形象的画面,在强烈的审美活动中深深体味到诗人的思想感情。

      (周啸天)

      官街鼓 作品出处

      全唐诗

          别人正在查

        《官街鼓》李贺 《古断肠曲三十首》周端臣 《苕溪舟次》王谌 《严郑公故宅》汪元量 《梦真三首》黎廷瑞 《薄晚绝句二首》杨万里 《金陵别程万里教授》黎廷瑞 《又次前韵酬广文》陆龟蒙 《正仲次韵谢证明亦翁之作此意佳甚不次韵为报》舒岳祥 《甲午孟夏祝公辅道过山中遂偕如上饶赴孟史君》黎廷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