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六首

      塞下曲六首

      诗人 李白朝代 唐代体裁 乐府

      塞下曲六首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塞下曲六首 作品评述

      《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属《横吹曲》),为唐代新乐府题,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李白所作共六首,此其第一首。作者天才豪纵,作为律诗亦逸气凌云,独辟一境。象这首诗,几乎完全突破律诗通常以联为单位作起承转合的常式,大致讲来,前四句起,五六句为承,末二句作转合,直是别开生面。

      起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见了。所以,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同时,“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三句“笛中闻折柳”。“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不就羁缚”(沈德潜《说诗晬语》),措语天然,结意深婉,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五六句紧承前意,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古代行军鸣金(錞、镯之类)击鼓,以整齐步伐,节止进退。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起四句写“五月”以概四时;此二句则只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亦强。全篇只此二句作对仗,严整的形式适与严肃之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

      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若有怨思,末二句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二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愿”字与“直为”,语气砍截,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一诗点睛结穴之处。

      这结尾的雄快有力,与前六句的反面烘托之功是分不开的。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如此卓绝之精神。“总为末二语作前六句”(王夫之),此诗所以极苍凉而极雄壮,意境浑成。如开口便作豪语,转觉无力。这写法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不但篇法独造,对仗亦不拘常格,“于律体中以飞动票姚之势,运旷远奇逸之思”(姚鼐),自是五律别调佳作。

      (周啸天)

      塞下曲六首 作品出处

      全唐诗:卷164_8

          别人正在查

        《塞下曲六首》李白 《八月十五日过蓬豀书净戒寺》李新 《齐州送祖三?》王维 《句》胡铨 《登黄鹤楼》刘鉴 《答友人二首》戴仔 《浣溪沙 冬日喜晴》宋* 《满庭芳》长筌子 《呈四表兄求栖碧遗文》廖行之 《病中四绝》陆文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