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王维

      留别王维

      诗人 孟浩然朝代 唐代体裁 五律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留别王维 作品评述

      【注解】:

      1、违:分离。

      2、当路:当权者;

      3、假:宽假,优容的意思。

      【韵译】:

      这样寂寞无聊还有什么可待?

      天天碌碌无为独自空手而归。

      我想归隐山林去寻芳馨花卉,

      但又珍惜友情不愿分手相违。

      如今当权者们谁肯提携我辈,

      世上要寻知音实在寥寥无几。

      或许今生今世命合空守寂寞,

      还是回家关闭我的故园门扉。

      【评析】:

      这首诗应是作者离长安时的作品,主诉怨悱。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

      “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

      以失意后的牢骚贯穿全诗。

      语言平淡朴实,近于口语,不讲究对偶,顺其自然。

      --引自"超纯斋诗词" 翻译、评析:刘建勋

      【简析】:

      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这首诗便是临行前留给王维的,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

      第一联写落第后的景象:门前冷落,车马稀疏。“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一个落第士子,又有谁来理睬,又有谁来陪伴?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在这种情形下,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他考虑到返回故乡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试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联写惜别之情。“芳草”一词,来自《离骚》,王逸认为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用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又考虑归隐了。“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从这个思想活动里,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说明归去的原因。语气沉痛,充满了怨怼之情,辛酸之泪。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这的确是太少了!一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就是由于这两句,使得全诗才具有一种强烈的怨怼、愤懑的气氛。真挚的感情,深刻的体验,是颇能感动读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类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鸣。如果再从结构上考虑,这一联正是全诗的枢纽。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从而在感情上产生了矛盾,这都是顺理成章的。只是由于体验到“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一冷酷的现实,自知功名无望,才下定决心再回襄阳隐居。这一联正是第四联的依据。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表明了归隐的坚决。“只应”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来归隐是唯一应该走的道路。也就是说,赴都应举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误会,所以决然地“还掩故园扉”了。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李景白)

      留别王维 作品出处

      唐诗三百首,孟浩然诗集校注,全唐诗:卷160_37

          别人正在查

        《留别王维》孟浩然 《早发渔浦潭①》孟浩然 《梅口遣兴》苏泂 《次韵涧上丈人见寄》晁说之 《商山》王贞白 《中宗降诞日长宁公主满月侍宴应制》郑愔 《听琴秋夜赠寇尊师》常建 《暮行》王令 《杂感》宋庠 《题横江馆》杜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