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字

      刺字

      词语刺字

      拼音cì zì 

      注音ㄘˋ ㄗˋ

      基本解释
      刺字 cìzì
      [tattoo characters on the skin] 用针在皮肤上刻文字,并涂上颜色,使字迹明显,古时是一种肉刑

      引证解释
      1. 写在名刺上的官职、姓名等字样。《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 建安 初,来游 许 下。始达 潁川 ,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於刺字漫灭。”后遂用为典实。 唐 李商隐 《江上》诗:“刺字从漫灭,归途尚阻修。”
      2. 指名刺。 宋 李觏 《送古山人》诗:“乍出山来言语拙,莫将刺字謁王公。” 清 独逸窝居士 《笑笑录·脱笼》:“正至交贺,多不亲往,有一士人令僕持马衔,每至一门,撼数声,而留刺字,以表亲到。”
      3. 古代的一种肉刑,亦称墨刑, 汉 代称黥刑。于罪人面上刺字,以墨涂之,故称。 汉文帝 废黥。 魏 、 晋 、 南北朝 虽有逃奴、劫盗刺字之制,亦旋行旋废。 隋 唐 皆无此法,《唐律》十二篇,不言刺字, 五代 后晋 天福 中始有刺配之法, 宋 元 盛行,据罪状之不同分别在犯者面部、额部、项部、臂部或身上刺字,用以标明犯罪事由及发遣地点。《元史·刑法志三》:“诸窃盗初犯,刺左臂,谓已得财者。再犯刺右臂,三犯刺项。强盗初犯刺项……其 蒙古 人有犯,及妇人犯者,不在刺字之例。”《元史·刑法志三》:“诸盗贼赦前擅去所刺字,不再犯,赦后不补刺。”《清史稿·刑法志三》:“刺字,古肉刑之一,律第严於贼盗。乃其后条例滋多,刺缘坐,刺兇犯,刺逃军、逃流,刺外遣、改遣、改发。有刺事由者,有刺地方者,并有分刺 满 汉 文字者。初刺右臂,次刺左臂,次刺右面、左面,大抵律多刺臂,例多刺面。”
      4. 宋 代军制,军士常须刺字,以作标记。《宋史·兵志七》:“五年,詔:‘抑勒诸色人投军者,并许自身及亲属越诉,其已刺字,仍并改正。’”《宋史·兵志七》:“今若给一色银绢,折充例物犒设起发,召募人作义勇,止於右臂上刺字,依禁军例物支衣粮料钱。”
      5. 有于背上刺字,以表示忠心报国者;直至 明 代,仍有人主张刺字。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兵部·刺军》:“ 景泰 中, 武清侯 为总兵,请征剿 也先 ,军人一胜二胜者,得保家产,四胜五胜者,左右臂各刺‘赤心报国’四字。 景帝 曰:‘领军胜虏,刺字是刑罚,加於无罪不近情,不许。’”

      相关汉字

      汉字组词刺的组词 字的组词

        汉语词典

      按结构查词:AABB式A里AB式ABAB式ABB式AAB式AA式ABAC式ABCC式AABC式

      按词性查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量词拟声词结构助词助词并列连词连词介词代词疑问词数词成语

      首字母查词:ABCDEFGHJKLMNOPQRSTWXYZ

          刺字的同音词

          刺字相关词语

          别人正在查

        刺字及时行乐渣渣轻脆人材贺囊快餐寓鹤戈船流赮樵室砌里搭撒老鼠搬姜申议邑户逆天违理忿速屏对定金撝损漫游执念遗害无穷地球椭球敬告三吏、三别升绌罗缬放言失着轨迹折中眷宅放支迷离马虎掣缴烘腾山戎的溜扑碌三庙必备据争三世同爨茫无涯际泠风刓脱荷兰画派菙氏长吟百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