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简体字 复异体字 复 覆 復
拼音 fù 注音 ㄈㄨˋ
部首 彳部外笔画 9画总笔画 12画结构 左右结构
五笔 TTJT仓颉 HOOAE郑码 OIKR电码 1788
UNICODE 5FA9四角 28247笔顺 ノノ丨ノ一丨フ一一ノフ丶
fù ㄈㄨˋ
1、“复”的繁体字。
2、返、還。《爾雅·釋言》:“復,返也。”《左傳·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復。”
3、還原,再回到原來的樣子。如:“恢復”、“康復”、“回復”、“收復”。《史記·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傳》:“三去相,三復位。”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我令卿復君臣之好,何以猶絕?”
4、回報,多指仇恨而言。如:“報復”、“復仇”。《左傳·定公四年》:“(伍員)謂申包胥曰:‘我必復楚國。’”
5、免附徭役或賦稅。《墨子·號令》:“男女老小,先分守者,人賜錢千,復之三歲。”《漢書·卷一·高帝紀上》:“蜀漢民給軍事勞苦,復勿租稅二歲。”
6、再、又。如:“去而復返”、“舊病復發”、“死灰復燃”。唐·李白《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迴。”
7、無義。有補充或調整音節的作用。南朝梁·無名氏《木蘭詩二首之一》:“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8、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震下坤上。機運循環之象。
9、姓。如元代有復見心。
10、“復”、“複”、“覆”三字本義各異。復為還、返,複為有夾裡的衣服,覆為翻倒、傾倒的意思。但因就其本義都可以引申為再、又、重等義,所以“反復”也或作“反複”、“反覆”,“重複”也或作“重覆”、“重復”等。但在某些語詞的特定用法上,卻不可相混。如“復興”不作“複興”、“覆興”,“複數”不作“復數”、“覆數”,“覆蓋”不作“復蓋”、“複蓋”。因此使用這三字,除其意義相通部分外,仍應注意各字單用本義之區別。
廣韻目次:去四十九宥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復 | 扶富 | 並 | 尤 | 去聲 | 宥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bʰĭəu | biuh/biow |
廣韻目次:入一屋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伏 | 房六 | 並 | 屋三 | 入聲 | 屋 | 開口三等 | 通 | 東 | bʰĭuk | biuk |
【寅集下】【彳部】
復·康熙筆画:12·部外筆画:9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房六切,音伏。《說文》往來也。《廣韻》返也。《書·舜典》如五器卒乃復。《傳》復,還也。《詩·小雅》言歸思復。
又《韻會》答也。《書·說命》說復于王。
又《韻會》白也。《禮·曲禮》願有復也。
又《韻會》反命也。《周禮·天官》諸臣之復。《註》復,報也,反也。《疏》謂羣臣受王命,使臣行之訖,反報於王也。
又招魂曰復。《禮·檀弓》復盡愛之道也。《註》復謂招魂,庶幾其精氣之反。
又興復。《諸葛亮·出師表》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又姓。《正字通》元有復見心。
又州名。《隋書·地理志》後周置復州,大業初改曰沔州。
又復陶,官名。《左傳·襄三十年》使爲君復陶。《註》復陶,衣服之官也。
又衣名。《左傳·昭十二年》王皮冠秦復陶。《註》秦所遺羽衣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方六切,音福。《集韻》重也。《正韻》反覆也。《易·復卦》反復其道。《詩·小雅》顧我復我。《註》謂迴轉反復之也。
又《正韻》復,除也。《前漢·高帝紀》七大夫以下,皆復其身及戸勿事。《註》復其身,及一戸之內,皆不徭役也。
又與複通。《史記·秦始皇紀》爲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前漢·高帝紀》上從復道上,望見諸將往往耦語。《註》上下有道,故謂之復。
又與覆通。《詩·大雅》陶復陶穴。《音義》復,累土於地上。《說文》作覆。
又《集韻》《韻會》《正韻》浮富切,浮去聲。《集韻》又也。《增韻》再也。《詩·大雅·大明序》文王有明德,故天復命武王也。
又叶房月切,音伐。《韓愈·招揚之罘詩》禮稱獨學陋,易貴不遠復。作詩招之罘,日夕抱饑渴。渴,巨列切。
又。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卷二】【彳部】復
往來也。从彳复聲。房六切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往來也。辵部曰。返,還也。還,復也。皆訓往而仍來。今人分別入聲去聲。古無是分別也。从彳。聲。房六切。三部。
粤语:fau6fuk6
客家话:[客英字典]fuk8[陆丰腔]fuk8[梅县腔]fuk8[沙头角腔]fuk8[客语拼音字汇]fug6[台湾四县腔]fuk8[海陆丰腔]fuk8[宝安腔]fuk8[东莞腔]fuk7
潮州话:hog8(hôk)hiun3(hiùⁿ)
return; repeat; repeated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