莩的意思

      莩

      异体字
      拼音 fú piǎo 注音 ㄈㄨˊ ㄆㄧㄠˇ
      部首 部外笔画 7画总笔画 10画结构 上下结构
      五笔 AEBF仓颉 TBND郑码 EPYA电码 5457
      UNICODE 83A9四角 44407区位码 6119笔顺 一丨丨ノ丶丶ノフ丨一

      基本字义

      fú ㄈㄨˊ

      ◎芦苇秆里面的薄膜:葭

      其他字义

      piǎo ㄆㄧㄠˇ

      ◎同“殍”。

      宋本廣韻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聲調 平水韻 等呼 韻攝 韻部 国际音标 罗马字
      芳無 平聲 合口三等 pʰĭu phyo/phiu

      廣韻目次:上三十小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聲調 平水韻 等呼 韻攝 韻部 国际音标 罗马字
      平表 宵B 上聲 開口三等 宵B bʰĭɛu bieux/byev

      详细字义

      〈名〉

      (1)莩草 [rush]。禾本科。多年生草本。茎细长,高一米许。叶片扁平,条状披针形

      莩,莩草也。——《说文》张舜徽注:

      “莩此草生湖地,色淡白,可以盖屋,湖、 湘间平野亦多有之。”

      (2)植物茎杆里的白膜或种子的外皮 [membrane]

      朱实虽先熟,琼莩纵早开,流莺故犹在,争得讳含来。——唐·李商隐《百果嘲樱桃》

      (3)又如:莩甲(种子脱去皮壳而萌发)

      (4)另见 piǎo

      基本词义

      piǎo

      (1)同“殍” [same as “殍”]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梁惠王上》

      (2)又如:饿莩(饿死的人)

      (3)另见 fú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部】

      莩·康熙筆画:13·部外筆画:7

      《唐韻》芳無切,音孚。《前漢·中山靖王傳》今羣臣非有葭莩之親,鴻毛之重。《註》葭,蘆也。莩者,其中白皮至薄者也。

      又《爾雅·釋草》莩,麻母。《註》苴麻盛子者。《儀禮·喪服》小功布衰裳,澡麻帶絰。《註》澡者,治去莩垢,不絕其本也。

      又《唐韻古音》縛謀反。《集韻》房尤切,音浮。草名。

      又《廣韻》平表切。與殍通。《孟子》野有餓莩。《疏》郊野之閒有餓而死者。

      又通摽。《王應麟·詩攷》莩有梅。莩,零落也。《前漢·食貨志》作。詳字註。

      说文解字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卷一】【艸部】莩

      艸也。从艸孚聲。芳無切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艸也。从艸。孚聲。芳無切。古音在三部。

      方言集汇

      粤语:fu1piu5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fu1piau3[客英字典]fu1[海陆丰腔]fu1piau3[梅县腔]fu1[客语拼音字汇]pu2

      潮州话:何污1波妖2,hu1(hu)biou2/biao2(pióu/piáu)

      English

      membrane lining inside of reed

        莩字组词

        别人正在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