箏简体字 筝
拼音 zhēng 注音 ㄓㄥ
部首 竹部外笔画 8画总笔画 14画结构 上下结构
五笔 TEVH仓颉 HBSD郑码 MPXB电码 4620
UNICODE 7B8F四角 88507笔顺 ノ一丶ノ一丶ノ丶丶ノフ一一丨
zhēng ㄓㄥˉ
◎同“筝”。
廣韻目次:下平十三耕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爭 | 側莖 | 莊 | 耕開 | 平聲 | 庚 | 開口二等 | 梗 | 耕 | ʧæŋ | creng/traeng |
【未集上】【竹部】
箏·康熙筆画:14·部外筆画:8
《廣韻》側莖切《集韻》《韻會》甾莖切。《正韻》甾耕切,音爭。《說文》鼓絃竹身樂也。《通典》箏,秦聲也。《急就篇註》箏,瑟類,本十二絃,今則十三。《風俗通》箏,蒙恬所造。《集韻》秦俗薄惡,有父子爭瑟者,各入其半,當時名爲箏。《釋名》箏,施絃高急,箏箏然也。《傅元·箏賦序》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準六合,柱擬十二月,設之則四象在,鼓之則五音發。《史記·樂書》唐有軋箏。《註》以片竹潤其端,而軋之有聲。
又簷前鐵馬曰風箏。風動成音,自諧宮商。《元稹·連昌宮辭》鳥啄風箏碎珠玉。
又草名。《爾雅·釋草》傅,橫木。《註》一名結縷,俗謂之鼓箏草。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卷五】【竹部】箏
鼓弦竹身樂也。从竹爭聲。側莖切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五弦筑身樂也。各本作弦竹身。不可通。今依太平御覽正。風俗通曰。箏,謹按樂記五弦筑身也。今幷梁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秦蒙恬所造。據此知古箏五弦。恬乃改十二弦。變形如瑟耳。魏晉以後。箏皆如瑟十二弦。唐至今十三弦。筑似箏,細項。古筑與箏相似,不同瑟也。言筑。身者,以見形如瑟者之非古也。言五弦筑身者,以見箏之弦少於筑也。宋書樂志改筑身爲瑟身。誤矣。从竹。筑本竹聲。故从竹。卽从筑省也。筑箏皆木爲之。爭聲。側莖切。十一部。
粤语:zaang1zang1
客家话:[海陆丰腔]zen1[宝安腔]zang1[台湾四县腔]zen1[梅县腔]zen1[客英字典]zen1[东莞腔]zang1[客语拼音字汇]zang1zen1
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 k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