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铸(1908年1月16日-1969年11月30日),又名陶际华,号剑寒,湖南祁阳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
1969年11月30日,被指为“中国最大的保皇派”、“叛徒” 、“资产阶级司令部第三号人物”的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宣部部长陶铸,在合肥病逝。
1967年1月7日,陶铸被突然打倒。
1969年10月,陶铸病情开始恶化,到11月15日获准施行手术,结果发现,癌细胞已广泛扩散,腹腔内血管焦脆,根本无法进行手术。
陶铸是湖南祁阳人,生于1908年。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军委秘书长。1945年奉调东北。建国后,历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广东省省长。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等职。
陶铸简历
陶铸,湖南省祁阳县人,1908年1月16日生于一乡村知识分子家庭。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他为党、为人民呕心沥血的光辉一生。大革命失败后,他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1929年至1933年,先后担任中共福建省军委秘书长和书记、省委组织部长、福州中心市委书记等职务,出色地组织了闻名全国的厦门劫狱斗争,先后建立了闽南工农红军游击总队和闽东地区的人民武装力量,这些部队后来改编为新四军重要一部。1933年5月,由于叛徒的出卖在上海被国民党逮捕,判处无期徒刑。他在狱中团结和鼓舞被囚战友,同敌人进行了英勇的斗争。1937年,国共再次合作时被营救出狱,随即被派到湖北省担任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他坚定地贯彻执行党中央建立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发展抗日武装的方针,创建了鄂豫边区和新四军鄂豫挺进支队,担任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期间,先后任辽宁省委书记、第四野战军第七纵队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在平津战役中,受中央委托,化装进入北平同傅作义谈判,为北平和平起义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先后担任广西省委代理书记、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书记,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治局常委等职务。
他政治坚定,憎爱分明,坚持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注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主政广西期间,正值国民党残匪活动猖獗之时。他抓住主要矛盾,一方面集中兵力围剿大股土匪,另一方面实行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打击首恶,分化一般分子,亲自到剿匪前线找群众谈心,终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胜利完成剿匪任务。在广东省和中南局工作期间,他每年都要抽出三、四个月以至更多的时间,深入工厂、农村,根据实际情况贯彻党中央的指示,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各种问题。1961年,他发现广东省清远县出现了一种定产到田、超产归己的经营管理形式,便立即加以总结,认定这是既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集体经济发展的好形式,于是在广东省花县、新会等地试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摸索出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的经验。调中央工作后,他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限制“文革”的开展范围,提出确保生产建设的正常进行,因而遭受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1969年11月30日含冤去世。
他的一生襟怀坦白、光明磊落,表现出共产党人所具有的坚定的革命意志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正如在他的名篇《松树的风格》中写道:“……像松树一样,不管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都能茁壮地生长,顽强地工作,永不被困难吓倒,永不屈服于恶劣环境。”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追悼大会为他彻底平反,高度评价其革命的一生。
陶铸与夫人曾志
回顾历史的长河,历史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历史上的每一天,都是喜忧参半,历史是不能忘记的。查看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增长知识,开拓眼界,提高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