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又名潜,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死后由朋友刘宋著名诗人颜延之所谥),故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大约生于365年。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卓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陶渊明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9月15与世长辞。他死后,后人称之为“靖节”。故他的墓亦称靖节墓。
他身世坎坷,出生时家道衰落,童年丧父,尝尽生活的酸苦;中年丧妻,遭遇了人生的不幸。他曾先后担任江州祭酒、桓玄幕僚、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彭泽县令,五次出仕,五次辞官,直至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归隐田园。他蔑视权贵,多次拒绝统治者的征召,不与他们同流合污。甚至将刘宋新贵檀道济送上门的粱肉扔出门外。他热爱生活,能放下士大夫的架子,和农民一样在田间耕种劳动。他喜爱读书,但嗜酒如命,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时候,他用古代圣贤的故事勉励自己;在心灵经历了痛苦的时候,他用酒精麻醉自己,暂时逃离悲惨的现实。他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以及耕作的体验写到诗文辞赋中,在宁静的乡居生活中完成了由士大夫向伟大诗人的转变,被后人赞誉为“田园诗人”。他追求真理,归隐后他家曾遭受火灾,无房居住,但他依然婉拒刘遗民等人的邀请,不去庐山侍佛,因为他不相信佛教所说的生死轮回。在他的晚年,统治者对人民的盘剥更加变本加厉,他的生活更加贫困潦倒。基于对现实的思考,他向封建剥削制度提出了质疑,他在《桃花源诗并记》中虚构了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劳动的理想世界。他的思想上升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高度,对中国文化具有积极的进步影响。
回顾历史的长河,历史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历史上的每一天,都是喜忧参半,历史是不能忘记的。查看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增长知识,开拓眼界,提高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