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大师华罗庚
1974年,数学家华罗庚(左3)在农村推广优选法
1985年6月12日下午4时,名闻遐迩的数学巨星华罗庚教授精神矍铄地出现在东京大学讲台上。他是应日本数学界的邀请作《在中国普及数学方法的若干个人体会》的学术演讲。75岁高龄的华老开始用汉语讲,由一位译员翻译成日语。后来华老征得与会者同意,改用英语讲,会议气氛一下子活跃融洽起来,听众反应强烈。华老的腿不好,平时走路都用拐杖,日本朋友为他准备了轮椅,然而他兴高意浓几乎一直站着在那里讲,甚至奇迹般地迈上黑板前约一尺高的平台,在黑板上写写划划。华老越讲情绪越高,竟然脱下了上装,解下了领带,滔滔不绝。他讲得生动,言简意赅,诙谐风趣,不时赢得日本同仁的欢笑和掌声。原定的报告时间45分钟很快过去了,华老言犹未尽,又一口气讲了20分钟。华老演讲完毕,正欲从轮椅上站起表示谢意时,突然倒在地上--急性心肌保塞,在场医生立即进行抢救,然而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后刻苦自学。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其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这项工作在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曾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并在中国推广应用。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并有专著和科普性著作数十种。1950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数理化学部主任、副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等职。在代数、几何、多复变函数、数论等领域都做出过卓越贡献。他还与王元合作进行了近代数论方法在近似分析上应用的研究,其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在研究和教学工作中,他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为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做了大量工作。主要学术著作有:《堆垒素数论》、《数学引论》、《典型群》、《高等数学引论》(第1卷)、《数论导引》、《优选法》、《统筹方法平话》、《数学归纳法》等。 华罗庚一生共发表学术论文约200篇,专著10本,其中有8本被国外翻译出版,有些被列入本世纪经典著作之列。华罗庚是美国科学院历史上第一个当选为外籍院士的中国人,他的名字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88个数学伟人之一,国际数学界公认他是“绝对第一流的数学家”。
华罗庚
回顾历史的长河,历史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历史上的每一天,都是喜忧参半,历史是不能忘记的。查看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增长知识,开拓眼界,提高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