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ǐ ㄓˇ
◎因殴打而形成的皮肤青肿的伤。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支 | 章移 | 章 | 支A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止 | 支A | tɕĭe | cje/tje |
廣韻目次:上平六脂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脂 | 旨夷 | 章 | 脂A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止 | 脂A | tɕi | cjii/tji |
◎疻 zhǐ
〈动〉
(1)殴人致皮肤肿起无创痕者为“疻”。泛指殴伤 [beat;strike]
疻,殴伤也。从疒,只声。——《说文》。按,凡殴伤皮肤起青黑而无创瘢者为疻,有创瘢者曰痏。
(2)如:疻斗(谓互殴致伤);疻面(殴伤面部);疻烂(谓互相殴打出血)
【午集中】【疒部】
疻·康熙筆画:10·部外筆画:5
《唐韻》《正韻》諸氏切《集韻》《韻會》掌氏切,音紙。《說文》毆傷也。《前漢·薛宣傳》遇人不以義而見疻者,與痏人之罪均,惡不直也。《注》應劭曰:以杖手擊人,剝其皮膚腫,起靑黑而無創瘢者,律謂疻痏。
又《廣韻》旨夷切《集韻》蒸夷切,音脂。
又《集韻》商支切,音施。
又章移切,音支。
又《類篇》敞尒切,音侈。義同。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卷七】【疒部】疻
毆傷也。从疒只聲。諸氏切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疻痏,毆傷也。疻痏二字各本無,依全書通例補。漢書薛宣傳:廷尉引傳曰:遇人不以義而見疻者,與痏人之罪鈞。惡不直也。應劭曰:以杖手毆擊人,剥其皮膚,起靑黑而無創瘢者,律謂疻痏。按此應注譌脱。急就篇顔注云:毆人皮膚腫起曰疻,毆傷曰痏。葢應注律謂疻下奪去六字,當作其有創瘢者謂痏。文嵇康詩:怛若創痏。李善引說文:痏,瘢也。正與應語合,皆本漢律也。疻輕痏重,遇人不以義而見疻,罪與痏人等。是疻人者輕論,見疻者重論,故曰惡不直也。創瘢謂皮破血流。从只聲。諸氏切。十六部。
粤语:zi2
客家话:[海陆丰腔]zhi3[梅县腔]tje3[台湾四县腔]zih3[客英字典]zhi3